07

“学文大鼓” 情满乡村

■ 本报记者 罗宝 本报通讯员 杜陈陈 2022年07月26日

“打起板来敲起鼓,自编节目说大鼓,说的是章广新面貌,唱的是党的好政策……”7月19日傍晚,在滁州市南谯区章广镇鸦窝村村民文化广场的枫杨古树下,村民刘学文给大家说唱大鼓书。

时而敲大鼓、时而打快板、时而高声唱……刘学文充满精气神的表演令人赏心悦目,深受村民喜爱。每场演出,众多村民自带板凳聚到枫杨古树下,观赏他的说唱表演。这位75岁双目失明的老人,是我省首批“乡村文化带头人”。

“刘老爷子唱的故事,我们能听懂,喜欢听。”74岁的村民李志兰说,“听刘学文说唱大鼓,几乎是每场必到。”

“大鼓书可好听了,教育大家尊老爱幼、爱护公共卫生,还说一些历史小故事,让我们学到了不少文化知识。”8岁的小朋友陈昌梦说。

刘学文的父亲是当地庐剧团的艺人,他从小耳濡目染、跟着学唱,7岁时就上台演出,慢慢成了剧团里的台柱子。1973年腊月三十,当地逢集,肥东“安徽大鼓”名艺人陈天怀带队来到章广镇表演说唱大鼓书,刘学文被这种说唱表演艺术深深吸引了,看完表演仍不舍得离开,恳求陈天怀收他为徒。

陈天怀被刘学文的精神所打动,答应收其为徒,并资助他去肥东学习。经过勤学苦练,1977年,刘学文开始登台说书。

1990年的一天,刘学文在常山水泥厂上班时,不慎烧伤双眼,造成双目失明。他对大鼓书的热爱丝毫未减,买来MP3播放器学说书。

“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直到晚上睡觉。一有空闲就听说书。”刘学文说,听广播成了他搜集素材、汲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随着“安徽大鼓”艺人渐渐老去,这项民间曲艺亟需保护、传承下去。刘学文勇挑重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苦研鼓本文书,走村串户寻访老艺人、老听众,充分汲取民间语言养分,对安徽大鼓进行整理、创新和改编。他巧用本地方言,通过口语化的说唱方式,向群众宣讲新政策、传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多年来,刘学文整理出了《百花齐艳》《一个清洁工的马路情怀》等多首经典老段子,编写了《十九大精神放光芒》《章广新面貌》《鸦窝村美丽乡村换新颜》等作品,有的作品在滁州市网上理论宣讲平台“滁小美云课堂”上展播。

“农村面貌换新装,果园大棚瓜果香,猪鸡满圈鱼满塘,养殖种植调结构,农田建设变了样,丰收凯歌粮满仓,人人都是致富郎……”这些充满韵味和乡土气息的说唱深受欢迎。

只要有村民想听,不论远近,刘学文都会带着大鼓去说唱。文化广场、农家小院、枫杨树下,每次表演都充满欢声笑语,村民打心眼里喜欢。

多年来,刘学文拄着盲杖步履蹒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将党的声音传遍乡村各个角落,推出大鼓书作品200多个,每年演出约50场次,听众累计达2万人次,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随着庐州大鼓、淮河大鼓等安徽大鼓书成为省级非遗,刘学文作为传承者之一,担负起培养新人的重任,多年来,他免费培训学员80多人,正式收徒5人。“师傅讲,没有3年打磨,真入不了这个门。民间曲艺要学得好,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2018年到鸦窝村工作的程翔说,他刚来村里工作就跟着刘学文学艺,如今已经能跟着师傅的鼓点说唱了。

如今,“学文大鼓”铿锵动人的声音飘荡在乡间田野,奏响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动人乐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