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新工科 助力美好安徽建设

■ 本报记者 陈婉婉 本报通讯员 周慧 2021年11月23日

近日,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依托单位建设的“智能互联系统的系统工程理论及应用”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通过现场考察,有望成为首个我省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该中心或将成为国家和我省智能互联系统发展的新引擎。

这是合肥工业大学服务地方创新发展的又一项新成果。依托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深厚积累,该校“新工科”领域近年来诞出一批高水平成果,有力支撑了美好安徽建设。

“大国重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今年5月,首款自主研发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在火星成功完成软着陆,我国成为首个利用单个探测器一次性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巡视”等任务的国家,举国振奋。一个月后,合肥工业大学收到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来的感谢信,致谢这项壮举中的“合工大力量”。

在“天问一号”升空、下降和行星表面巡视等阶段,航天器外部温度、气压、风速等参数的复杂变化,对航天器壁面压力的承受能力、不同位置表面压力分布状况的精确计算等提出了很大挑战,甚至会对航天器内部仪器的正常运转产生不利影响。该校机械工程学院真空技术团队提供的跨流态内外环境仿真设计保证了探测器安全着陆、正常巡视工作。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精度理论及应用工程中心科研团队开发了航天器目标位姿精密测量软件系统等,成功应用于探测器位姿测量以及星箭分离过程振动测试,解决了地面综合试验中超大空间高精度位姿测量难题,对“天问一号”项目的圆满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工业报国”的烙印深深刻在合肥工业大学办学70多年来的血脉中。近年来,该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强力推进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大力推进先进特色学科群建设,统筹推进基础学科群发展,适时创立新兴交叉学科。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核心,学校创建新兴交叉学科“工程管理与智能制造”,带领相关学科争先进位。学校7个学科ESI全球排名前1%,涵盖了学校机械、电气、自动化、土木、建筑、仪器、管科等一批优势学科的“工程科学”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被称为“高原之上筑高峰”。

在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引领下,一批批高水平成果从实验室里走出,在助力“大国重器”和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上建功立业。该校首创的人机协同智能移动微创医疗装备,是我国唯一应用于辽宁号航母等大型舰艇长远航卫勤保障微创装备;智能移动新冠肺炎防控远程交互系统,成功应用于火神山、雷神山等医疗机构,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功用;高端成形装备协同控制与智能运维服务系统,突破了高端装备部件成形关键难题,成功应用于神舟飞船和长征火箭;智能柔性驱动机器人装备,成功应用于“中国天眼”工程;攻克了飞机电磁瞬态仿真及防护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国产大型运输机等30余型飞机。

“学校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科学技术前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先进制造、重大装备工程管理、新材料、工业互联网、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等新学科领域不断取得高水平成果,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不断贡献安徽力量。”校长梁樑介绍说。

打造转型升级的技术策源地

“传统生产工艺在电缆生产制造过程中容易提前发生预交联反应等情况,导致电缆表面粗糙不光滑,甚至还有胶粒。倘若遇到雷暴等极端天气,还有发生电击穿引发火灾的风险。”这是晶锋集团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胡以权长期以来最大的烦恼。这家企业坐落在“安徽东大门”之称的天长市,主要从事高压电缆材料、电力电缆料、低烟无卤阻燃电缆料的生产销售。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这个难题,长期困扰该市众多电缆材料生产厂家。天长市的磁性材料、电线电缆、仪器仪表等特色产业领域不断发展壮大,在新时代下,如何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是摆在天长市委市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

2016年,合肥工业大学与天长市联手开启了一场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探索,当地支柱产业脱胎换骨的改变,由此应运而生。签署共建创新平台协议后,校地双方迅速设立了天长——合工大产业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对当地企业的摸底调研。合作第一年,双方就集中调研了100多家企业,在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中总结整理出产业面临的共性技术问题,再通过编制相关项目指南,面向全校科研团队开展市场化招标的方式,将企业共性技术需求“传导”回学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第一线。

通过攻克电缆材料核心技术难题和优化生产工艺,团队很快就彻底解决了产品存在的提前预交联、外观不良等问题,并大大增强了产品的耐高低温性能,同时生产时间由原先的10小时缩短至4小时,生产成本减少约20%。第二年,胡以权所在的公司年均产值上升了8000万元。

成果并不只在一家企业开花结果。通过技术孵化,不仅突破了高性能线缆技术领域所存在共性关键技术瓶颈,更是整体提升了天长市乃至全省电线电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

如今,这一以“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为特色的需求传导型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合工大模式”已经在省内外多个地区获得创新性拓展与推广,学校先后与长丰、安庆、蚌埠、黄山等地市签订了政产学研合作协议,累计每年投入的产业创新引导资金已超过7000万元。“十三五”期间累计服务安徽企事业单位近2000家(次),与安徽省重点企业合作项目近600项。

高水平教育教学助力人才强省

2021年,伴随着响亮的锣声,合肥工大高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巨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正式挂牌上市,也是由合工大校友或教师创办的第15、16家安徽上市公司。

瞄准建设国民经济工业体系的重大需求,致力于为工业化培养可用之才,形成了合工大“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从该校走出的30余万名毕业生,成为国家各条战线上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我省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据统计,该校每年在我省招收本科生2100余人,占比约25%,每年有近3000名毕业生在我省制造业等领域就业,其中近2000名毕业生在合肥市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建筑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领域就业,约占学校毕业生总人数的33%。

通过深化“三位一体”教育教学集成体系建设,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该校育人成效不断彰显,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31个,仅2020年,学校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652项。

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让合肥工大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和社会好评,为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及实业兴皖、制造强省战略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与长鑫存储等创新型企业共同探索共赢型产教融合模式,使教育链、人才链和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更好适应国家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仅为长鑫存储,就输送了各类人才464人,是员工来源第一的高校。

“学校将切实把学习宣传贯彻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抓紧抓实,切实担负起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等使命任务,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学科优势,努力提升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共同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贡献新的更大力量。”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余其俊表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