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2025年09月1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四风”问题隐形变异、反弹回潮的风险依然存在。“治未病”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贯穿于健康管理的全过程。将“治未病”理念深度融入正风肃纪工作体系,通过构建预防性教育、常态化监测、精准化处置、系统性修复的闭环式治理链条,实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全流程防控机制的有机贯通,从而推动作风建设实现常态化、长效化。
构建预防体系
应遵循“治未病”的理念,构建“教育制度化-制度嵌入化-文化符号化”的三维治理框架,以实现党员干部认知的深度塑造。
培育廉洁文化基因。运用“治未病”预防理念,将监督端口前移,深化理论武装。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纳入“第一议题”,打造常态化学习教育品牌,实现教育制度化。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创新方式,强化党员干部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建立“线上+线下”双轨教育平台,打造廉政教育品牌,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廉洁文化作品,推动廉洁理念融入社会生活各领域。
织密监督防护网。借鉴“治未病”体系的完善性,以“全周期管理”理念推进制度建设,建立覆盖“决策-执行-监督”全链条的制度,实现规范制度嵌入化。聚焦行政审批、工程建设等高风险领域,明晰权力边界,制定负面清单,构建廉政风险动态监测与评估体系。推行“制度+科技”监管模式,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对公务接待、公车使用等关键环节实施实时监控,实现“人在干、云在算”的智能预警。
涵养风清气正生态。借鉴“治未病”理念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政元素,建设廉政教育基地,打造“一省一品牌”的廉洁文化矩阵,实现文化符号化。将廉洁要求纳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开展“廉洁家庭”创建活动,培育崇廉拒腐的社会风尚。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政德档案,完善“八小时外”的监督网络,促进家庭、单位与社会三方面监督力量的有效融合,共筑监督防线。
创新监督机制
应遵循“治未病”的理念,构建“智能预警-靶向干预-体系重构”的三维监督创新体系,以提升监督效能。
数据赋能织密“监督天网”。在“未病先防”阶段,建立“制度+数据”双轮驱动模式,依托电子监察系统构建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智能监测平台,实现智能预警。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资金流向溯源机制,对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业务数据实施全量解析,运用算法建立廉政风险特征模型,实现苗头性问题自动抓取、黄橙红三级预警。建立领导干部“廉政健康码”动态赋码机制,对存在违规倾向的干部及时进行“绿转黄”约谈提醒。
靶向诊疗破解“变异四风”。建立“四风”问题精准画像系统,整合财政、审计、信访等部门数据资源,运用算法对违规收礼、公款消费等问题进行智能分析,针对隐形变异问题设置动态监测指标,重点排查“快递送礼”“电子红包”等新型违纪行为。建立“群众点单-部门响应-纪委监督”的闭环处置机制,打通 12345热线、“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数据壁垒,建立群众诉求“点题库”,针对“既病防变”要求创设靶向干预机制,以实现“四风”问题的早发现、早处置。
纪巡审联动形成“监督合力”。立足“瘥后防复”目标重构协同监督体系,建立“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四位一体监督格局和“纪巡审财”联动机制,通过开发监督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互通。对重大项目实施“飞行检查+专项审计+群众评议”立体监督。在基层创新推行“乡贤监督员+云监督”模式,借助“随手拍”APP等数字化手段,实现群众监督的即时化、便捷化。加强与司法机关、审计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问题线索双向移送、联合督办制度。探索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监督协作机制,破解系统性腐败难题。
健全处置机制
应遵循“治未病”的理念,构建“快速响应-以案促改-容错纠错”三位一体的“标本兼治”处置机制,以实现反腐败斗争从“不敢腐”向“不能腐、不想腐”的深化拓展。
快响快办守牢“纪律防线”。以“既病防变”理念为引领,制定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处置预案,对重大问题线索实行提级办理、挂牌督办。建立“四风”问题线索“双优先”处理机制,即优先受理、优先处置,以提高问题处理的效率和质量。推行“一案双查”制度,既查处具体违纪行为(标),又追溯政治生态病灶(本),通过政治监督谈话、纪检监察建议等方式实现“标本同治”。
以案促改激活“治理效能”。以“瘥后防复”理念为引领,建立典型案例“一案一策”整改机制,按照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表现形式开发“案例三维剖析系统”,实现违纪行为画像、制度漏洞诊断、政治生态评估三位一体分析。实施“整改清单-制度清单-教育清单”三单管理。建立整改任务“挂号-销号-复诊”动态跟踪系统,对整改效果进行第三方评估,确保整改落地见效,将整改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
容错纠错激励“担当作为”。以“整体观念”为引领,准确把握“三个区分开来”原则,建立容错纠错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完善澄清正名工作机制,对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及时公开澄清。建立受处分干部跟踪回访制度,确保干部“康复”后精准归位,旗帜鲜明为改革者护航、为实干者撑腰,实现“惩前毖后”与“治病救人”的有机统一。
推动正本清源
应遵循“治未病”的理念,致力于“固本培元-强筋健骨-祛邪扶正”的自我建设策略,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铁军。
铸魂工程夯实“政治忠诚”。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实施“铸魂工程”,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修课、必修课。通过“原文领学+研讨促学+实践验学”的闭环机制,推动理论学习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组建跨领域专家智库开展专题导学,实施“头雁领航”专项培育工程,组织各级党组织书记牵头开展《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专题领学活动。整合全国优质培训资源,开发大数据监督、跨境腐败治理等前沿课程,实现学时累计、学分互认。通过编发典型案例警示录、开展廉政风险排查等方式,聚焦“固本培元”,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防线。
实战练兵提升“监督硬功”。依托纪检监察实训基地,开展包括情景模拟、案例复盘、岗位练兵在内的“模拟执纪审查大比武”“信访举报处置实训”等实战化训练,建立干部能力“数字画像”精准培养机制,设置证据链构建、谈话突破等竞赛科目,通过专家点评、案例复盘提升实战水平。建立干部成长电子档案,运用大数据分析干部能力短板,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实施“靶向提升”工程。优化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结构,实施分级分类培训,注重“强筋健骨”,提升实战能力。
严管厚爱涵养“清风正气”。强化自我监督机制建设,制定纪检监察干部“八小时外”行为规范,运用大数据分析社交圈、生活圈、消费圈异常情况,定期组织廉政体检,建立“廉政健康档案”和“政治体检”三色预警机制,实现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纠治。构建内外联动监督格局,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聘请特约监察员参与监督工作。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落实“祛邪扶正”,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铁军,推动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将“治未病”理念赋能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全过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作风建设治理体系,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必将为全球反腐败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党建专项研究课题“基于五维向度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研究”(项目编号:AHGXDJ202312))